热线电话
0769-23192233

首页 > 国际物流案例

改革开放30年交通运输业实现了多种运输方式的跨越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9-21 02:53:00   来源:小九直播回放
  •   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业实现了全面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以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为主的综合运输网络初步形成,交通运输量和港口吞吐量大幅度增长,交通运输设施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现代管理和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交通运输业无论从运输里程、运输量,还是从技术装备水平等每个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步入了纵横交错、多种运输方式一起发展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薄弱,总量不足。1978年,全国运输路线.6万公里,民用航空航线万公里。全国铁路复线台,占机车比重近80%。公路中高级和次高级公路占的比重很小,仅为14.7%,路面铺装率只有71.9%,绝大部分为砂石路面,等外公路占40%以上,没有高速公路;汽车缺重少轻,性能差,油耗高。内河航道大都处于自然状态,通航里程逐渐萎缩,沿海港口深水泊位仅有133个,港口机械设备落后,运输船舶少。民用机场只有30多个,机场设施落后,飞机陈旧。

      1978-198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一天比一天突出,交通运输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当时由于铁路运力不足使得产出的产品运不出去,许多产品只能以运限产,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由于运力不足,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加工能力处于闲置状态。旅客运输也处于全面紧张状态,“行路难”成为当时突出的社会问题。购买铁路客票极度困难,铁路客车超载十分严重;干线公路和城市旅客运输都非常紧张;民用机场少,设施落后、飞机运力不足,买票难、乘机难的矛盾十分突出。

      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对交通运输发展问题很看重,把能源和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八五”到“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交通运输业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不断加大对交通运输建设的投资力度。1978年,全社会完成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只有63.6亿元,“六五”、“七五”规划期间,年平均投资分别为103.0亿元和221.2亿元。从“八五”规划开始,国家加大了对交通运输建设的投资力度,全社会发展交通运输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一时期是我国交通运输建设和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期。“八五”规划期间年均完成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812.3亿元,“九五”规划期间年均完成投资1997.1亿元,“十五”以后,我国以前所未有的投资力度和建设速度年均完成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5313.6亿元,2007年达12278.5亿元,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是1978年的193倍(见图1)。改革开放30年来投资规模的逐步扩大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交通运输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与此同时,交通运输行业改革不断深入。通过调整体制、理顺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优化组织架构、培育建立运输市场、转换政府职能等措施,推动和促进交通运输业的持续不断的发展。铁路运输实现了主辅业分离,成立了专业运输公司,并进行股份制和以减少管理层次为目标的撤销铁路分局等多项改革。从1983年开始,陆续将20个铁路局合并成18个铁路局,扩大了路局公里范围,提高了运输效率;公路运输进一步健全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县、乡四级公路交通管理机构,省交通主管单位将企业下放到中心城市,扩大了企业自主经营权,坚持国营、集体、个体多家经营,鼓励竞争;港口管理权下放和政企分开;民航管理体制实现了政企分开和机场属地化管理,成立了六大骨干航空集团。随着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入WTO,对运输市场的管制进一步放松,开放度逐步的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附属服务和维修均不同程度对外商和民间资本开放。通过治理整顿,水运及公路运输市场行为和秩序进一步规范。随着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方案出台,除铁路运输外,其他方式运输价格的政府指导与市场相结合的形成机制已经建立。航空公司股份制改革及重组加快,民间资本进入航空运输主业。通过重组和进一步引进竞争,多个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之间的竞争的格局初步形成,竞争已成为推动交通运输企业持续不断的发展创新的主导因素,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揭开了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交通运输建设和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模总量的迅速增加,交通运输网络覆盖面持续扩大,通达度进一步提升,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综合交通体系,综合运输能力显著地增强,技术装备和水平明显提高,交通运输业取得了累累硕果。

      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将加快交通运输发展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了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总量的迅速增加。交通运输设施网络里程从1978年的123.5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456.1万公里,是1978年的3.7倍,平均每年增长4.6%。其中,公路里程从1978年的89.0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196.2万公里(不含村道),是1978年的2.2倍,平均每年增长2.8%;铁路里程从1978年的5.2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7.8万公里,是1978年的1.5倍,平均每年增长1.4%;管道输油气里程从1978年的0.8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5.4万公里,是1978年的6.6倍,平均每年增长6.7%;2007年主要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11404个,比1978年增加10669个,其中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967个,增加834个;民航航线年的15.7倍,平均每年递增10.0%,民用机场2007年达到148个,比1978年增加78个。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对铁路建设的投资。2007年我国铁路建设投资达2492.7亿元,是1978年的75倍。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8万公里。其中,复线.8%。到2007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位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复线铁路和电气化铁路里程均位居亚洲第一。青藏铁路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经过持续大规模的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中国铁路无论是数量还是装备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铁路网规模逐步扩大,路网结构得到优化,运输限制明显减少,主要运输通道能力紧张状况大为缓解,基本打破了长期以来铁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改变了铁路运输生产力严重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二)公路通车里程迅猛增长,高速公路建设快速的提升,农村公路覆盖面明显扩大

      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慢慢地增加公路网的建设,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地发展,在完善国道、省道干线公路的同时,加快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的步伐,整个运输网络功能日趋完善,整体效率逐步的提升。30年来,我国公路建设投资数量之大、开工项目之多、举世瞩目。2007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26.6亿元,是1978年9.4亿元的737倍。尤其是近二十年来,我国公路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公路总里程迅猛增长。到2007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不含村道)达196.2万公里,比1978年增长了120.4%,平均每年增长2.8%。全国公路密度达37.3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比1978年9.3公里/每百平方公里的公路密度提高了28个百分点。2007年“五纵七横”基本贯通,初步构筑了我国区域和省际间横连东西、纵贯南北、连接首都的国家公路网络。1988年以来,国家积极地推进高速公路网的建设,高速公路发展尤为迅猛。1988年沪嘉公路建成通车,我国高速公路实现了零的突破,之后高速公路建设连创新高,在短短11年内就突破1万公里大关。1988年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仅为147公里,到1999年突破1万公里,到2002年突破2万公里,高速公路的快速的提升,改变了我国的路网结构和通行条件。目前我国公路总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2位。到2007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到5.4万公里,当年新增8300公里,是历史上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最多的一年。从1989年到2007年,高速公路平均每年增长6.7%,其发展速度之快堪称世界首位。我国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的发展历史。目前有21个省的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000公里,有11个省高速公路里程突破2000公里。全国高速公路以平均每年2000多公里的速度递增,这种建设速度在世界上是少见的。

      “十五”期间实施了以提高国土交通通达度、改善农村道路质量为主要目标的大规模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通达度显著提升,农村公路覆盖面明显扩大。到2007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13.4万公里,有17个省(区)农村公路里程超过10万公里。2007年乡镇通公路率达到98.5%,实现了99.0%的乡镇、88.2%的建制村通公路。农村地区的交通建设采取提高普及率和路面硬化里程相结合的方针,逐步扩大路网规模,提高通达度,改善通行条件,着力提高农村客货运输的覆盖面和服务水平。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成就,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港口基础设施规模明显扩大,专业化码头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不断建设和发展,我国港口的基础设施规模明显扩大。1978-2007年,全国主要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数从735个增加到11404个。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数从133个增加到1217个,是1978年的9.2倍,平均每年增长7.9%。90年代以来,在加快港口建设的同时,开始注重现代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码头的建设。一批大型原油、铁矿石、煤炭、集装箱等专业化码头和深水航道工程相继建成,港口专业化泊位比重超过50%。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包括主要港口、地区性重要港口和其他一般港口三个层次的港口体系,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东南沿海、西南沿海五大区域形成了规模庞大并相对集中的港口群。内河主要港口面貌也有较大改观。在长江、西江干线、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建成了一批集装箱、大宗散货和汽车滚装等专业化泊位。30年来我国港口在国内外经济、贸易、科技发展的环境下,慢慢地发展壮大,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和效益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航事业走过了一条从小到大、慢慢成长为世界民航大国的光辉发展历史。改革开放为民航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增加,旅游外贸加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准不断提高,促进了航空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民航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航空运输发展迅速,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航空运输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民航的投资,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航空运输保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曾几何时,乘坐飞机出行对广大普通中国民众来说还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民航仅有162条短程航线个机场,国际航线年的建设,今天这种状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航线网络迅速扩展,航线布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大幅度增加了省会、自治区首府和直辖市之间的航线,并根据市场的热点变化,不断开辟通往旅游城市的航线;为了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民航还加速扩展沿海开放城市间的航线网络,改善老少边穷地区的航空运输。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民航定期航线条,其中国内航线条,国际航线个城市(不含台湾、香港、澳门),内地41个城市通航香港,5个城市通航澳门;国际定期航班通航43个国家的96个城市,国际航线公里,形成了一个国内四通八达、干线与支线相结合以及联结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航空运输网络。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的直辖市、省会、自治区首府以及沿海开放城市和主要旅游城市都拥有较现代化的民用机场,一些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地面交通不便地区也拥有相应规模的民用机场。

      (五)管道运输事业有了较大发展,长输管道建设初具规模

      2007年末,全国输油(气)管道里程为54460公里,是1978年的6.6倍,年均增长6.7%。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东北、华北、中原、华东和西北广大地区四通八达、输配有序的石油、天然气管网运输体系。全国100%天然气、90%以上的石油通过长输管道源源不断地输向炼油厂、化工厂及海运码头。“八五”以来,我国的长输管道建设有了新突破,油气长输管道以每年约400余公里的建设速度递增,相继建成了一批长输管道,东北、华北、华东管网进一步完善。长输管道建设不仅在陆地上有所发展,而且也向海洋、沙漠中延伸。

      西气东输工程于2002年7月4日开工建设,2004年12月30日全线供气。它西起新疆轮南,经过戈壁沙漠、黄土高原、太行山脉,穿越黄河、淮河、长江,途经九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后到达上海,全长约4000公里。该工程是目前我国管径最大、管壁最厚、压力等级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管道工程,创造了世界管道建设史上的高速度。它的建成和运营,开通了横贯东西的一条能源大动脉,标志着我国天然气管道建设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对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客和货物运输量和周转量迅速增长。2007年全国主要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223亿人、旅客周转量21593亿人公里,分别是1978年25.4亿人和1743亿人公里的8.8倍和12.4倍,年均分别增长7.8%和9.1%;完成货物运输量228亿吨、货物周转量101419亿吨公里,是1978年24.9亿吨和9829亿吨公里的9.1倍和10.3倍,年均分别增长7.9%和8.4%。其中,铁路完成客运量、旅客周转量13.6亿人和7216亿人公里,是1978年8.1亿人和1093亿人公里的1.7倍和6.6倍,年均分别增长1.8%和6.7%;完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31.4亿吨和23797亿吨公里,是1978年11.0亿吨和5345亿吨公里的2.9倍和4.5倍,年均分别增长3.7%和5.3%。公路完成客运量、旅客周转量205亿人和11507亿人公里,是1978年14.9亿人和521亿人公里的13.7倍和22.1倍,年均分别增长9.5%和11.3%;完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164亿吨和11355亿吨公里,是1978年8.5亿吨和274亿吨公里的19.2倍和41.4倍,年均分别增长10.7%和13.7%。水运完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28.1亿吨和64285亿吨公里,是1978年4.3亿吨和3779亿吨公里的6.5倍和17.0倍,年均分别增长6.7%和10.3%。民航完成客运量、旅客周转量1.9亿人和2792亿人公里,是1978年231万人和27.9亿人公里的80.4倍和100倍,年均分别增长16.3%和17.2%;完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402万吨和116亿吨公里,是1978年6.4万吨和1.0亿吨公里的62.8倍和120倍,年均分别增长15.3%和17.9%。管道完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4.1亿吨和1866亿吨公里,是1978年1.0亿吨和430亿吨公里的3.9倍和4.3倍,年均分别增长4.8%和5.2%。

      随着我国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装卸设施、支持系统的配套,港口货物吞吐量、特别是集装箱吞吐量大幅提高。2007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64.1亿吨,比1978年的2.8亿吨增长了近23倍,年均增长11.4%。2007年有14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1亿吨,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广州港、天津港进入世界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前十位,其中上海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2007年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亿标箱,达到1.1亿标箱,是1981年10.3万标箱的1111倍,年均增长27.4%。我国港口吞吐量已连续五年保持世界第一。

      改革开放30年来,在交通运输基础建设不断加强、运力结构显著改善、运输能力逐步的提升的同时,由于先进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广泛应用,综合交通体系技术装备水平、运输工具的数量也大幅提升。机车车辆、客货运汽车、民用飞机、各种船舶等交通运输的客货运输设施快速发展。

      (一)铁路旅客列车运行速度已达国际先进水平,货运重载技术取得突破

      2007年铁路复线倍,年均分别增长4.3%和11.5%;全国铁路拥有机车1.83万台,牵引动力全部实现内燃动力化。从1997年4月1日第一次大面积提速开始,到2007年的十年中,铁路连续进行了六次大面积提速,主要线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全面掌握了时速200公里及以上既有线提速的设计、施工、养护维修等成套技术。目前,我国铁路既有线提速干线旅客列车最高运行时速达200公里以上,一些干线公里,列车运行速度大幅度提高,主要城市间旅途时间普遍压缩了一半以上,运行速度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铁路重载技术取得突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大秦铁路成功开行了2万吨煤炭重载列车,2007年运量达3亿吨,创造了世界铁路重载运输的奇迹。铁路主要干线吨货物列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铁路列车速度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局面。目前,铁路已经形成了“四纵两横”的提速网络,时速160公里及以上的线公里,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和主要城市。

      青藏铁路2006年7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是我国铁路建设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最好体现,创造了世界一流水平。在青藏铁路建设中,针对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环境保护等难题展开科研攻关,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建设了高标准、高质量的青藏铁路伟大工程;上海磁悬浮示范运营线路的成功投产,表明中国交通正在迅速向以高技术集成为显著特征的现代运输方式迈进;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和高速铁路建设全面推进,北京到天津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列车奥运前夕正式运营,最高运行时速达到350公里。

      (二)公路运输装备水平提高,私人轿车制造水平不断提升

      在公路运输车辆不断增加的同时,车辆装备水平也不断提高,高档化、舒适化、大型化、专业化车辆比重上升,高档载客汽车和大型化专业化载货汽车迅速增加。公路旅客运输向快捷、舒适、安全发展,公路货运向快速、长途、重载发展,专用车产品向重型化、专用功能强、技术含量高的方向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私人轿车飞速发展。通过与国外知名企业合作、联营以及自主创新,目前我国已经能够生产多种与国际接轨的品牌汽车,2007年全国轿车保有量达1958万辆,私人轿车达1522万辆,相当于每百人拥有1.5辆轿车。

      (三)港口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集装箱码头装备水平达到世界一流

      沿海港口逐步建设了一大批专业化泊位,港口集装箱、大宗散货和汽车滚装等大型专业化码头发展迅速,港口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运输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净载重吨位不断上升。目前我国拥有专业化远洋运输船舶2284艘,沿海港口1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专业化泊位110个。2007年5月9日,上海盛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打破船时效率和单机效率两项集装箱装卸作业世界记录,标志着我国港口集装箱码头的软硬件设施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截止到2007年末,我国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达到191771艘,全国港口拥有生产性泊位35947个,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1337个,上海等14个港口进入亿吨大港的行列。深水筑港和航道整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抗软化成果世界领先。

      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民航业已建成了现代化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建成了适应民航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科技引进、消化、开发和创新体系,建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系统化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和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航空安全综合保障能力逐步增强,航空安全水平接近民航发达国家水平。目前中国民航已拥有各类型飞机1000多架,主力运输飞机均为世界上技术先进、经济性能良好的机型,已形成了一个国内四通八达、干线与支线相结合以及联结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航空运输网络。在机场建设数量提升的同时,中国民航也没有放松机场技术上的升级改造,尤其是航管、通信、导航和气象保障系统的技术改造。目前,已在主要航路上实现了航管雷达覆盖和先进的通信导航设施联网,其中京穗、京沪、沪穗航路在7000米以上高空实现了二次雷达覆盖。民航首都机场、上海机场和广州机场等三大枢纽机场初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管道勘察、选线已经应用航空遥感和卫星定位技术,管道设计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管道施工的开沟、布管、焊接、下沟回填实现了自动化一条龙施工作业。我国已具备了在国际市场上进行长距离输送管道及其配套工程的设计、施工能力,年管道建设能力由70年代的400多公里,提高到现在的2500公里。1989年在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建成了世界上最高的输油管道──花土沟至格尔木输油管道;1990年建成了亚洲最长的依兰至哈尔滨246公里煤气管道;经过科技攻关,1996年在“死亡之海”塔克拉马干沙漠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位于流动沙漠中的输油、气管道。总长4000公里的“西气东输”管道一期工程已经投入商业运营,二期工程将于2010前完工,我国的管道运输技术水平已跻身国际先进水平之列。

      五、现代管理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显著改善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铁路车号自动识别及铁路运输管理系统等技术已得到普遍应用;公路不停车收费和联网收费、船舶交通管理、海运信息化管理等系统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民航票务和结算系统达到较高水平;管道运输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等已得到广泛运用。智能交通系统技术研究正在我国全面启动,部分城市已经建立了信息化交通管理指挥中心,交通运输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由于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和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运输服务质量有了较大改善。以铁路第五次提速和高速公路快速客运班车为标志,发出夕发朝至列车、快速列车、城际列车、旅游列车、动车组等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输新产品,运输服务呈现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和快速化的发展趋势,基本可满足非节假日条件下各类旅客出行的需求。以便捷、高效为目标的货物运输服务体系正在形成,货物运输代理、物流服务、多式联运、快递业务和信息服务等运输服务方式发展迅速,货物运输及时性和延展性有所提高,带动了运输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大中城市客流量成倍或成几十倍的增长,对原有的以地面交通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行成了较大的压力。针对这种情况,各主要大中城市根据自身的总体规划、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分布状况,充分依靠科学技术与管理,逐步形成了地面公共汽车、出租车、地铁和轻轨相结合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网络,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日臻完善。为了节能降耗、减少污染,很多城市的公共汽车采用了天然气动力;为了体现公交优先的原则,有些城市设立了公交专用车道;同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GPS卫星定位技术已在公共汽车、出租车上被广泛应用,形成了技术先进的车辆管理调度系统。为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城市轨道交通得到快速发展。1982年以前,全国仅北京有一条地铁线个大城市已经和正在建设地铁和轻轨线),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已建成多条线路,并已构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基本骨架,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快捷、安全、清洁、方便的出行环境,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初步形成,交通运输基本上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经过进一步的建设和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基础设施会更加完备,技术和管理水平会明显提高,各种运输方式将有效衔接、运力布局进一步优化。届时一个方便、快捷、舒适、安全、完善的交通体系将会展现在我们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