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0769-23192233

首页 > 国际物流案例

时速1200公里

发布时间:2024-07-12 11:14:16   来源:小九直播回放
  •   

    时速1200公里

      导读:从北京到纽约,目前乘坐最快的直达航班也需要12个小时。也许在不远的未来,乘坐超级高铁可以将这一时间缩短为2小时。

      8月16日,美国“超回路1号”(Hyperloop One)公司对外表示,该公司已与阿联酋迪拜港口世界公司签署协议,计划合作研究在迪拜修建“管道高铁”的可行性。

      “超回路1号”公司在网络日志中说,两个公司会共同调研将“管道高铁”技术用于迪拜货运的可能性。如能付诸实施,迪拜港口世界公司在迪拜最大海港——杰贝阿里港卸下的集装箱将可搭乘该公司的“管道高铁”,快速前往29公里外的内陆集装箱装卸站。

      如能成功实施,“管道高铁”内双向管道中的运输舱将可每分钟数次往返两地,快速处理码头堆放的货物。同时,这一全电动、零排放的运输方式还将减少货运对当地地面交通造成的影响。

      迪拜港口世界公司是全球运输行业翘楚。该公司称,将就这一技术实际应用的成本等问题开展评估,因为“如果这一技术能应用在迪拜,我们也可以将其用于非洲和亚洲”。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和特斯拉汽车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2013年提出“管道高铁”设想。根据初始设计的具体方案,形似胶囊的运输舱在接近真空的低压管道中运行,时速可高达1120公里。照此速度,从美国旧金山到洛杉矶约600公里的单程旅行只需要30多分钟。

      目前,多家公司正在竞相研究这一未来技术。总部在洛杉矶的两家美国初创公司“超回路1号”公司和“超回路运输技术”公司在所有竞争者中表现最为抢眼。今年5月11日,“超回路1号”在美国内华达州沙漠中首次公开测试了“超回路技术”中的推进系统,并获得成功。3米长的实验滑车在铺设好的轨道上运行了2秒钟,最终速度达到400英里每小时(约合640公里/小时)后,撞击到91米外的沙堆减速停车。

      当时该公司首席执行官罗布·劳埃德就表示,今年年内将进行全系统全速测试,测试在一段3.2公里长的管道内进行,悬浮舱将被加速到时速近1200公里。

      这家公司的联合发起人、首席技术官布罗根·巴姆布罗根在今年5月份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说:“相信我们会在未来4年完成技术准备,第一批乘客有望在2020年左右坐上功能完备的‘超回路’列车。”

      这种“管道高铁”系统采用磁悬浮技术,搭载乘客或货物的悬浮舱在近乎真空的管道中依靠电力运行,时速接近音速。据设计师介绍,这种悬浮舱像一个胶囊,每一个胶囊被放置于管道中,像炮弹一样被发射至目的地。“胶囊”单体重约183公斤,长约4.87米,能容纳4到6名乘客,或36公斤货物。这种“管道高铁”有很大的可能是继汽车、轮船、火车和飞机之后的新一代交通运输工具,又被称为“胶囊高铁”。

      Hyperloop One公司高管之一、前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工程师布罗根·班布罗根表示,“管道高铁”运行在完全受控的环境中,坐起来“如电梯般平顺”,并且贴心设计方便儿童、老人以及宠物乘坐。更可贵的是,这种运输工具更清洁、环保。设计者称,真空管道运输比其他任何传统的交通工具耗费的能源都少,其每千瓦时的运输量要比火车的运输量多1倍。

      不过业内有经验的人指出,这种“管道高铁”系统仍有很多技术障碍要解决,包括如何通过强大的磁铁将运输舱抬起、如何让数公里长的运输管道实现接近真空的状态和如何在高速运行下避免轻微转弯给乘客带来的不适感等。此外Hyperloop的高昂建设成本也是一大挑战。马斯克此前曾经预计,在美国加州建成一个Hyperloop系统的造价可能在60亿至75亿美元之间。

      据相关专业的人介绍,能否实现设想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很多其他因素。例如可否经济实用地为这一运输系统持续提供电力,其在制造成本方面是否能与现有高铁竞争,以及这种“管道高铁”未来适合在哪些地域运输,其市场规模如何等。

      马斯克并不是第一个提出“真空管道运输”这一概念的人。早在1904年,美国学者罗伯特·戴维就已经提出“真空管道运输”的设想。

      20世纪80年代,美国机械工程师达里尔·奥斯特开始思考“真空管道运输”的可行性。1999年,奥斯特为“真空管道运输”这一概念申请了专利。2010年,奥斯特成立了致力于开发线公司的设想,真空管道运输是一个类似胶囊一样的运输容器,它通过真空管道进行点对点传送。由于管道处于真空状态,胶囊容器的速度能达到时速6500公里。

      2013年,有着“科技狂人”之称的马斯克对“真空运输”这一概念进行了丰富,提出了“超级高铁”的理念。马斯克对超级高铁的速度预期比奥斯特保守,他所提出的预期时速为1200公里,接近音速。这一速度将比现在最快的子弹头列车快两三倍,比飞机的速度快两倍。除了速度快,超级高铁还具有安全、环保的优点。因为它处于全封闭的真空系统中,它可以对复杂天气免疫,还可以使用太阳能作为驱动力。

      从2010年起,美国相继成立了ET3、SpaceX、HTT等多家研发超级高铁的公司。在ET3的网站上,明确指出其目标是在2030年实现真空管道运输项目的商业应用。

      超级高铁在真空管道中运行,车厢像一个胶囊。每一个胶囊被放置于管道中,像炮弹一样被发射至目的地。胶囊处于几乎没有摩擦力的环境中,无间断地行驶。

      在能源方面,超级高铁将采用自供电设计,通过在管道上部铺设太阳能面板,产生足够的电能维持运行。同时,尽管真空管道运输能够达到超高速度,但乘客却不会感受到高强度的加速度。它将比火车和飞机更安全、更便宜、更安静。

      这一构想中的关键是如何实现运行管道的真空?在马斯克的设计中,其技术原理是在地面或地下建一个密闭管道,用真空泵将管道抽成真空或部分真空。在这样的环境中运行的车辆,行车阻力会大大减小,从而有效地降低能耗,同时气动噪声也可以大大降低。

      高铁运行的摩擦阻力,来自于空气摩擦和接触摩擦。除了消除空气摩擦带来的阻力,超级高铁的另一大亮点是悬浮技术。悬浮技术要解决的正是接触摩擦的阻力,利用磁悬浮或气悬浮技术使车厢在真空管道中无接触、无摩擦地运行,达到点对点的传送运输。

      在地表稠密的大气层中,高速交通工具运行时受到接触摩擦和空气摩擦的影响,目前最高时速能够达到500公里左右。而真空管道运输系统的最高速度,曾有媒体报道说,其理论速度最快能够达到时速2万公里。ET3公司对外宣称他们的目标时速是6500公里,马斯克的SpaceX公司将时速目标定在1200公里。

      自从真空管道运输的概念提出以来,有不少公司和机构都积极致力于项目的研发。其中,ET3公司是开始得最早、最有代表性的一家。早在2013年,ET3公司就曾公布将建造一个长达4.8公里、时速为6500公里的模拟系统,用以试验“胶囊”旅行的概念。

      今年6月,马斯克投资的公司SpaceX曾宣布举行超级高铁设计竞赛,鼓励其他人提交自己的穿梭舱设计的具体方案。SpaceX表示,在明年6月之前,SpaceX将在加州建设一条1英里长的测试轨道,测试其商业可行性。

      日前,HTT公司公布了其试验轨道计划。他们计划明年搭建全球首条“超级高铁轨道”,这一轨道将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码头山谷”地区,沿着5号洲际公路,绵延8公里来测试。HTT公司是一家众筹组建的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它已经吸引了来自NASA、波音以及SpaceX等著名机构和公司的400余名专业工程师投入超级高铁研究。除了HTT,参与这一试验轨道建设的,还有欧瑞康真空公司以及Aecom建筑公司。

      事实上,十几年前我国也开始了对超级高铁的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真空管道运输研究所所长张耀平投身超级高铁研究已经十余年,是国内最早研究此项目的专家。他与奥斯特相识并将“真空管道运输”概念推介到中国,在西南交通大学组建了专门的研究机构。

      一名来自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介绍,西南交大去年曾建设过一个小型试验轨道,用以试验真空管道运输的可行性。轨道的实验环线米,因而其车辆最高速度为时速50公里,但根据科研人员估算,在此实验环境中有望达到的最高理论数值为3000公里。

      两院院士、机车车辆动力学专家沈志云指出,经过技术的一直在改进,超级高铁的时速达到6500公里是一个能轻松实现的中期目标,“在技术上不存在太大问题”。不过,沈志云同时指出其实现成本太高。“这么长的隧道,还需要抽气,地铁修一公里需要八个亿。真空管道一公里十个亿也下不来。”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高铁专家王梦恕看来,真空管道运输的可行性值得怀疑。他指出,目前,磁悬浮列车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许多无法克服的障碍,更不用说建立在悬浮技术基础上的真空运输了。“交通运输工具最重要的是安全、实用、经济、可靠。这四条,真空管道运输一条也做不到。”

      王梦恕解释,真空管道运输在实践中会出现很多具体问题,这样一些问题怎么样才能解决从来没有人提出过可行的方案。王梦恕举例说,电压在真空环境中有可能会出现“真空击穿”现象,产生自持放电,破坏电极导致运输系统瘫痪。如何保证真空环境中的电压稳定?此外,管道中是真空状态,而在其中运行的磁浮车辆中一定要具有适宜人类乘坐的大气环境,如何保证车厢内外环境都达到标准,也是一个难点。

      王梦恕认为,目前谁都没办法判定真空管道运输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少,因为所有的方案描述都不够详细且缺少实践中必要的论据,很难判别其技术合理性及工程可行性。“可以说,真空管道运输的所有设计都还停在纸上谈兵的阶段。”